據媒體報道,剛過去的十一假期,杭州小伙小陳辦了場婚禮,婚禮現場來的不少朋友,給的紅包扁扁的,里面只放了一張卡,叫禮金互免卡。這樣的紅包一共有20多個,小陳和老婆每收一個都樂呵呵的。
心意到了,友情無價,“禮金互免卡”說到底,就是在朋友之間建構一種契約,約定今天你參加我的婚禮不用贈送禮金,將來我來參加你的婚禮也不用贈送禮金?!岸Y金互免卡”不僅具有不拘一格的新意,還切實地減輕了人情往來的負擔?!岸Y金互免卡”在讓人羨慕的同時,也引發討論與思考。
朋友結婚送不送禮金,送多少禮金,是擺在不少年輕人面前的現實考題。你結婚的時候,朋友送了八百元禮金,朋友結婚的時候你是送八百元還是一千元?禮金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,也具有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;禮金不僅會給年輕人帶來經濟壓力,也會給他們帶來心理負擔。
“禮金互免卡”通過契約的方式,有效地破解了這個難題?!岸Y金互免卡”淡化了人情往來的利益關系,增添了人情往來的情感厚度,讓朋友之間的交往少了功利與算計,多了真誠與質樸?!岸Y金互免卡”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互不虧欠,也具有心理上的補償功能——對于舉辦婚禮的人來說,收到“禮金互免卡”意味著下次自己也可以使用;對于使用“禮金互免卡”的人們來說,自己今天的“免費吃席”是以將來朋友“免費吃席”為補償的。
“禮金互免卡”建立在信任與認同的基礎上,將人情往來的周期延長,能夠給參與雙方一個明確的心理預期?!岸Y金互免卡”不僅沒有損傷朋友之間的情感與關系,反而起到了潤滑劑和黏合劑的作用,促進了社會聯結。
與“人不到禮到”相比,“禮金互免卡”顯然更有意義。在物質匱乏的歲月里,禮金曾經起到過互濟互助的功能;伴隨著社會變遷,禮金的經濟功能下降,情感表達的符號功能在增強,“禮金互免卡”順應了這種潮流,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追捧,做到了不少人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。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今天,人們更在意的是朋友能否到現場參加婚禮送上祝福,更在意朋友把自己放在心里重要位置的心意,而不是禮金送了多少。
不論是古時候的“江南無所有,聊贈一枝春”,還是如今的“禮金互免卡”,朋友之間的人情往來,需要的是人情味,而不是“人情債”。滿足情感傳遞和情感表達的需求,構建穩固的社會關系,并不依賴禮金,而是依靠有品質的社會互動。走出人情的圍城,擺脫人情債的束縛,“禮金互免卡”在移風易俗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。畢竟,最該講的人情不是宴席和禮金,而是朋友之間以心相交、以禮相待。